Arch Linux(或称Arch)是一种以轻量简洁为设计理念的Linux发行版。其开发团队秉承简洁、优雅、正确和代码最小化的设计宗旨。Arch Linux 项目受 CRUX 启发,由 Judd Vinet 于2002年启动。
Arch Linux是起源于加拿大的一份致力于使用简单、系统轻量、软件更新速度快的GNU/Linux发行版。创始人Judd Vinet出于对Debian以及Red Hat的包管理器不满,以及受CRUX影响而创立。最初针对i686,但是如今对x86_64也支持良好,而且还派生出了针对ARM平台的Arch Linux ARM以及针对HURD内核的Arch Hurd(发展缓慢)。
安装的时候推荐查阅官方的WIKI:https://wiki.archlinux.org/index.php/Installation_guide_(%E7%AE%80%E4%BD%93%E4%B8%AD%E6%96%87)
Arch Linux的WIKI属于XX~OS业界数一数二的.
版本信息
官方当前最新的版本信息为:
- Current Release: 2018.04.01
- Included Kernel: 4.15.14
- ISO Size: 556.0 MB
注意内核版本.
下载地址
VMware设置
前面有说过内核版本.在VMware中记得选择内核的版本进行安装.
安装前准备
加载镜像:
镜像加载完毕后会出现:
1.1 键盘布局
这一步一般都是属于跳过的那种.
1.2 验证启动模式
如果以在 UEFI 主板上启用 UEFI 模式, Archiso 将会使用 systemd-boot 来启动 Arch Linux。可以列出 efivars 目录以验证启动模式:(这里还是选择设置,因为Vmware好像从12/14的版本就已经支持了UEFI启动了.如果是实体机支持UEFI,当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.)
1 |
ls /sys/firmware/efi/efivars |
1.3 连接到因特网
检测网络是否正常 (这一步基本是必须会的)
1 |
ping -c 3 xlboo.com |
1.4 更新系统时间
同步系统的时间(这一步基本可以略过)
1 |
timedatectl set-ntp true |
正文开始:
1.5 建立硬盘分区
首先查看硬盘分区(这里使用lsblk命令也是一样的.):
1 |
fdisk -l |
这里的sda根据你的信息进行 修改
1 |
fdisk /dev/sda |
如果你有选择UEFI 模式,需要EFI分区,Swap分区根据你的需求来设置.
建立好后将分区写入硬盘即可.
1.6 格式化分区
文件系统的分区格式一般为:ext4.如果EFI分区一般格式化为FAT32的格式.
1 |
mkfs.ext4 /dev/sda2 |
1.7 挂在分区
硬盘格式话完成之后,需要将根分区挂载到 /mnt
1 |
mount /dev/sda2 /mnt |
如果有多个分区 ,在mnt创建目录并挂在即可.genfstab将会自动检测挂载的文件系统和swap分区。
安装系统
2.1 选择镜像
官方默认的是中科大或者是163的源,如果需要使用把他拉到最上面或者注释其他行即可.
2.2 安装基本系统
如果您想通过 AUR (简体中文) 或者 ABS (简体中文) 编译安装软件包,需要装上 base-devel:
1 |
pacstrap -i /mnt base base-devel |
使用 -i 选项时会在实际安装前进行确认。此章节会给您安装好最基本的 Arch 系统,其它软件以后会用 pacman (简体中文) 安装得到。第一个 initramfs 会在新系统的启动路径生成和安装
配置系统
3.1 设置Fstab
用以下命令生成 fstab 文件 (用 -U 或 -L 选项设置UUID 或卷标):
1 |
genfstab -U /mnt >> /mnt/etc/fstab |
最好在检查一下fstab是否正确:
1 |
cat /mnt/etc/fstab |
正确的情况下包含你建立的分区.
3.2 Chroot
Change root 到新安装的系统:
1 |
arch-chroot /mnt |
3.3 设置时区
1 |
ln -sf /usr/share/zoneinfo/Asia/Shanghai /etc/localtime |
建议设置时间标准 为 UTC,并调整 时间漂移:
1 |
hwclock --systohc --utc |
3.4 中文本地化
本地化的程序与库若要本地化文本,都依赖 Locale, 后者明确规定地域、货币、时区日期的格式、字符排列方式和其他本地化标准等等。在下面两个文件设置:locale.gen 与 locale.conf.
/etc/locale.gen是一个仅包含注释文档的文本文件。指定您需要的本地化类型,只需移除对应行前面的注释符号(#)即可,建议选择帶UTF-8的項:
1 |
nano /etc/locale.gen |
1 2 3 |
en_US.UTF-8 UTF-8 zh_CN.UTF-8 UTF-8 zh_TW.UTF-8 UTF-8 |
接着执行locale-gen以生成locale讯息:
1 |
locale-gen |
/etc/locale.gen 生成指定的本地化文件,每次 glibc 更新之后也会运行 locale-gen。
创建 locale.conf 并提交您的本地化选项:
1 |
echo LANG=en_US.UTF-8 > /etc/locale.conf |
将系统 locale 设置为en_US.UTF-8,系统的 Log 就会用英文显示,这样更容易问题的判断和处理。用户可以设置自己的 locale
3.5 主机名
要设置 hostname,将其添加 到 /etc/hostname, bxl 是我设置的主机名:
1 |
echo bxl > /etc/hostname |
添加对应的信息到hosts.
1 |
nano /etc/hosts |
将其中的主机名改为你的主机名(我的是:bxl):
1 2 3 |
127.0.0.1 localhost.localdomain localhost ::1 localhost.localdomain localhost 127.0.1.1 bxl.localdomain bxl |
3.6 网络配置
ArchLinux 默认使用 dhcpcd 配置网络,所以这里一般不需要设置.
3.7 Initramfs
如果修改了 mkinitcpio.conf,用以下命令创建一个初始 RAM disk:
1 |
mkinitcpio -p linux |
3.8 设置ROOT密码
设置 root 密码:
1 |
passwd |
输入两次后确定.
3.9 安装引导程序
安装引导程序grub
1 |
pacman -S grub-bios |
EFI的话注意安装
1 |
pacman -S grub efibootmgr |
安装引导至硬盘 /dev/sda
1 |
grub-install /dev/sda |
生成 GRUB 配置文件
1 |
grub-mkconfig -o /boot/grub/grub.cfg |
3.10 重启
至此安装程序已经完成.
输入 exit 或按 Ctrl+D 退出 chroot 环境。
手动卸载被挂载的分区
1 |
umount -R /mnt |
最后,reboot即可看到开机画面.